5月13日,第十三届中国信息港论坛在贵阳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支持,人民邮电报社与贵州省通信管理局联合主办,主题为“大网络支撑大数据
大平台成就大应用”。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出席了14日的主题峰会并发表主旨报告。以下是演讲内容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本次论坛聚焦大数据产业发展,将主题确定为"大网络支撑大数据
大平台成就大应用",是非常恰当的。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正如习总书记在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互联网是将人类社会领入信息时代的伟大工具,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以及各国的战略地位。如何认识好互联网、把握好互联网、应用好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全社会从上到下都应当进一步提升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又涌现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服务业态。针对现代互联网几大技术,国务院都已经发布多个重要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继去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两会讨论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所作的这些重要部署,我们要狠抓落实。
下面,我就今天会议主题及互联网几项业务的认识讲点个人意见。
一、云计算让信息化成为一种公共资源,促进了互联网业务的融合渗透,为社会提供了“共享”平台。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服务模式,而不是某项特定的服务内容。其主要特征是虚拟化服务、个性化、面向大众、随时随地提供即时的信息服务。
表现形式:软件是服务SaaS;平台是服务PaaS;基础设施是服务IaaS。
基本结构:大宽带+大数据库构成云服务平台,即运用互联网无所不在的网络传输。传输带宽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实现任何地点、时间的消费者都可实现所需的信息服务。再加上信息数字处理(或分析)中心,即(IDC),有的称数据仓库或数据库。它是由众多相对集中的服务器构成的大小不一,按不同性质信息内容和服务目的不同且又按需分配地点的信息数据中心(IDC)组成的一个统一配置的信息存储、处理、分发的中心。依靠智能终端,通过软件控制、实现云平台与端的交互,完成个性化信息服务。
基本特点:信息调度管理高度集中管控;平台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网络传输设备等按需科学分布放置(包括按信息流量大小备份、备灾);使用可以按需高度分散。主要硬件靠无所不在的网络联接,管控靠各种智能软件实现把控。
当前云服务分类:专用云服务,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和有系统服务的部门,他们是在原有服务器的基础上进行虚拟化管理,先把系统内部的信息服务集中管理起来。大多数把企业管理应用系统放到自备的系统云平台上,实现按本系统信息管理高度集中,服务器(存储、处理)的设备逐步相对集中,使用分散。当自己服务器不够时,也不再购买,而是租用。同时,将原有部分分散管理的服务器,集中到公共服务IDC中心进行托管。经调查,这是当前我国大型企业及有系统信息服务的部门云服务的一种主要形式。
据2014年调查,专用云上部署的应用:
其它|--5.52%
通信软件|---6.93%
核心业务系统|-----------25.5%
办公系统|-----------------27.99%
应用开发及大数据|--------------28.4%
企业管理系统|-------------------------------72.03%
这种形式实际上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由原来各单位的信息化向云服务的方向发展、演进而成,原来单位搞信息化是按单位生产、管理、流程,按信息化要求自建一套系统,包括软件、硬件。现在进入云服务时代,可以不建系统,信息化可以用购买信息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现在已建有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的大企业部门主要走的还是从单位信息化走向单位专用云服务的方式。
公众云服务,指一些大型互联网服务商,如阿里、百度、腾讯等,它们面向的广大分散用户,它们组建与自己对公众服务业务相适应的云服务系统,如百度搜索云已经有服务器近50万台,多数传输网是租用的,有一些服务器也是租用的,但一些核心服务器是自己管理的。这样形成以搜索为主业的云服务公司。阿里以电商为核心的电商云,它还在支付及物流派送上不断扩充,当前还向网络传输、数据处理等方面发展。腾讯是在即时通信上构成了一个云服务的平台提供近5亿微信用户服务需要,实现人机交互,主要由人向“云”发起一个任务需求“云”响应并提供相应服务。其现有业务微信群、微话,逐步扩充微支付,从即时通信向“微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方向发展。原有众多的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商,现今都转向以某种业务为主的云服务商,向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云信息服务。
再者众多小型企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自己建一套系统,可以通过购买信息服务,如ERP企业计划财务管理,可以按要求向可以提供ERP服务的公众云服务公司购买信息服务。
国家三大电信运营商,具有雄厚云服务实力,首先有完整的庞大网络体系,有大小各异分布合理的IDC机房,有一支久经服务锻炼的队伍,同时拥有不可比拟的用户群数据。更重要的是,有着高度负责的央企信誉资产。这是一支可以在全国范围提供大系统、专业化云信息服务的强大支柱力量。只是由于传统业务服务方式的影响,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对互联网服务模式在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适应;在管理和制度上不适应互联网云服务的要求,阻碍了多种新型业务的发展,创新力不够,市场应变差。三大运营企业都组建了云服务公司,如电信云公司、联通沃云、移动云,她们可以提供云平台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但目前业务还不够活跃,适应性不强。这正是三大运营商如何充分运用大网络支撑大数据、搭建大平台造就大应用的大好时机,使加快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好机遇。
从网络结构来看,当前已进入电路交换的程控交换机退网的时候了,智能终端已开始全部替代电话终端的时候了。当前,电信企业面临如何把传统的数字电信网转化及平滑过渡到软件定义网络(SDN)上来,如何实现网络的虚拟化(NFV),如何合理组建业务分配网(CDN)。这一切都需要硬件网络的提升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软件系统要升级并管理到位,还要用崭新的服务理念来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型。国家三大运营商应该是国家大网络、大数据、大平台的最有力、也最可靠的支撑者,这也是他们新的历史使命。要站在技术发展的最高点,从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国家安全需要的高度去思考,千万不要只看眼前企业的小利,要从战略高度、全局范围去整合资源、开拓新业务,服务于时代的新要求。
云计算正在带动大网络、大数据、大平台,让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实现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各部门不再需要购买系统、人人当软件工程师,各部门也不需要建自己部门的信息系统,让信息服务成为全社会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变得更丰富,接入更加简单,信息交互更加智能。标志着人类正进入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可以精确调控物质和能量的时代,推动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信息服务正在走向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二、大数据分析借助认知技术,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创造出巨大财富
信息、数据和大数据。
信息,是指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客观反映。因此,信息是存在的,但又不全是物质的,因为它包含人主观世界的精神再造,包含人大脑思维的创造。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表现形式为语言、手势、表情、文字、数字、图像、视频等,但信息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传递才能达到交互的目的。
古代石刻、结绳记事,到发明纸与笔作为信息存储和传递载体,到有电以电磁波为载体进入电报、电话以电波为载体传递信息存储和传递载体。从电子计算发明到互联网的诞生,信息载体通过互联网,而计算机是二进制数码,一个数码称比特(BT),因此,人们的各种信息都要转换成二进制数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存储、处理、传递,然后再转回成信息供人们应用。
大数据,是由于信息爆炸引发的大数据概念。由于信息量大,才产生以数码为代表的数据巨大,如2011年全球创建和复制数据总量1.8ZB,相当于2000亿部时长2小时的高清电影。脸谱(Face
Book)2011年起,已存储数据容量30PBT,这个数码量相当于全美国图书馆藏书容量的3000倍,全人类所有书转换成数码也才200PB≈2亿GB。百度2014年数据显示,每天处理近100亿次搜索,数码量约在几十PB到100PB(它现能力2000PB)。现在估计每天移动互联网收发数据量已超过2亿GB,即2PB级。总之,每天在互联网上交互、处理数据量巨大,所以大数据是一种信息资源。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产物,自2008年美国《自然》杂志首次刊发大数据专辑后,引起全球各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应用领域的高度关注,我国及很多国家将大数据提升为国家战略,足以证明大数据这个资源非常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业界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权威的对大数据本身作一个定义。通俗一点讲:大数据是指收集和分析大量信息的能力,而这些信息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目的在于从复杂的数据里找到过去不容易发现的规律。从特点上分析。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大数据”是现有信息技术难以应对的数量超大、结构复杂的数据集。其属性:数据巨大、数据结构复杂、处理分析难度大。概括为三个“V”,即数据量大(Volume)、变化快(Velocity)、种类多(Variety)。处理目标和方式又有新特点,呈现三个“I”,即近似性(Inexact)、增量性(Incremental)和相关性(Inductive)。只了解大数据之大、之复杂,不是目的,从复杂数据中找到可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有价值的信息才是目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供决策参考,通过对某一事物相关性及其走向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商机。
大数据分析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及管理各个方面,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去年底《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预计,2015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421亿美元。据麦肯锡公司统计,大数据可以给美国医疗保险业每年提供3000亿美元的价值,给欧洲公共管理领域提供2500亿美元管理上的价值,给服务提供商带来6000亿美元年度盈余价值,给零售商带来60%利润增加,给制造业带来50%成本下降。所以说,大数据是财富。据统计,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84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预测,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增速38%。这些增值是用于大数据分析软件产值、硬件、及专业服务上,这并没有包含经大数据分析后带来的间接效益。
大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为人所用,必须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社会服务及管理部门,不同层次的人群,对自身所需要的数据的收集、提炼、存储完全不同,数据分析的方法也不同,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这也是大数据分析最引人关注、最具有资源价值的地方。
以上是对大数据分析的经济价值的认识。除了经济价值,大数据分析对于提升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具有新的巨大价值。
人们可以通过对大数据分析,从数据(信息)相关性中找到一般性规律。人们过去是用抽样分析,从个性到一般,从因果关系去分析、去认识一般性规律。现通过大数据相关性去分析,可较方便找出一般规律,丰富人的认识过程。在大数据条件下,人类认识事物有了新的方法,大数据分析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工具,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将深入探索人脑思维的信息传导与感知方式,将导致大数据与认识论的产生。
数据分析的技术由来已久,根据Taradata 公司首席分析官Bill
Franks著的《数据分析变革》一书中表述,数据分析已经历经了三个重大提升。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传统数据分析可以成为数据分析1.0,是以描述性分析和大量的统计报表数据为主,这些数据来自内部的相对小的结构化数据,是把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再提供给内部决策使用。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一方面,原有的传统结构化数据仍在增长,另一方面,新兴的各种非结构化数据源迅猛增长,逐渐成为数据存储、传输、分析的主体。人们需要用崭新的计算能力和分析方法来处理大数据,大数据分析2.0开始出现,通过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找到有价值的信息,供决策者决策,这造就了一个新的职业,大数据分析师。伴随着网络智能化和微电子等技术进步的加快,大数据分析开始与业务运行整合互嵌,将成熟的数据分析软件,固化成硬件,嵌入业务运行的管控系统之中,在业务运行中适时分析、决策,这可以看作数据分析3.0。数据的收集分析功能与业务本身合而为一,运用智能网络和智能软件技术,在对经济运行中的大数据予以收集分析处理的同时,实现实时决策,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1.0、2.0、3.0的分析,他们之间是包容、发展的关系。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对传感和网络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等待着数据分析模拟人的大脑感知,进行智能分析和深度学习的新阶段,即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4.0时代。
三、物联网不仅是万物互联的网络,更是云计算在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它将现实世界的物体利用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或者说物联网是按人的主观意志在物上增加传感器,通过互联网实现和完成人的管控,实现物的位移和运动。
物联网结构:
感知层——在物上装上感知元件,各种不同要求的传感器如二维码、条码、射频识别(RFID)。主要使人能感知物,是标识物的手段,将物品信息进行识别、采集。
传输层——通过现有移动2G、3G、4G、5G,无线网络以及光猫接入互联网传送信息,经综合处理后再送至信息控制操作层。
控制操作层――将接收传输层送来的信息,通过云处理平台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依照人们事先设置程序,完成物的运动、位移及加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互,从而实现人们的主观意志。
这种方式用在工业生产上,即实现互联网工业生产。如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提出的工业2025。美国提出互联网工业生产,它是利用先进传感控制和处理平台系统,实现可视化、信息化、数字化制造,重点突出先进材料制造作为美国下一代制造核心,并列为美国国家级的制造战略。进入互联网工业生产,在生产线上基本运用机器人进行操作,人主要在控制层,通过软件管控,产品出来后又进入物流派送平台,进行分发送达。实现生产的个性化,及产销直接联通。互联网与工业生产结合,必须结合各国工业进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工业门类加以应用,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和套路,必须从各国国情出发,充分运用好互联网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
四、提高对互联网新技术的认识,倡导开放、共享、安全的大数据文化。
大数据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能源”,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战略资源。但要认识、把握、运用大数据,必须要与其它几大互联网技术联系起来,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之中。当今时代,我们把握、应用互联网的深度与广度,及其科学与否,决定了我们认识、应用、把握大数据是否正确到位。反之,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分析越深入,对互联网应用创造的价值就更巨大。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高速计算机技术及大数据处理技术、光纤网络传输技术,灵活多样软件及智能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信息服务工具,它可以改进生产的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提高生活质量,可以影响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促进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代一个国家掌控信息的水平,反映出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技术的综合实力。但互联网有极大的公共性和虚拟性,每个人在互联网中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由于互联网工具具有广泛的平台性、虚拟性,加之任何事物都存在与其相互依存转化的矛盾对立面。汇入到各大平台中的数据,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作为描述和反映人类社会、自然环境运行规律的大数据世界,其正反两面特性不可低估。如何在正确把控、维护互联网的安全,保障个人信息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主权,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是互联网健康发展之重。因此,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民族文化和数据文化。针对病毒、黑客的泛滥,要从技术上加以防范和监控;在使用上要教育网民保持维护互联网的环境,要诚实和诚信的在网上交互,这就要有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的行为。美国有一位著名专家讲:“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讲:“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我国是一个互联网应用大国,网民已达7亿,但在网络技术上,尤其是一些高、精、尖的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加强网络技术的基础研究,提高对网络技术的把控能力,这还是要靠物质力量,靠加大对基础技术的投入力度,靠深度开发和培养自己的开发队伍和人才。
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工具的地位,必须要有足够认识和应用,但其作为工具只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物质生产产量,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各项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但它作为信息时代的先进工具,仍然不能代替物质资料,物质生产的第一性规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当今时代不重视和不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加快发展自己国力是绝对错误的。但要防止过度概念炒作,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加大开发投入力度,业务的形式要结合国情多一些创造性,少一些跟风、雷同与无序。更要防止互联网构建虚拟世界对实体世界的负面影响。总之互联网的技术还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新的业务在不断产生,新旧生产方式及人们生活方式必将引起不断变化,但究其本质而言,互联网只是促使社会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一种信息化工具,一切技术问题必须要用技术来解决,物质问题必须依赖物质来解决,必须坚持本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特点,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的哲学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gdcia.cn/?read-266.html